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战争史 > 列表
中国战争史 共有 1068 个词条内容

(五)与礼制结合的军事训练制度

    西周军队数量增多,兵器质量提高,战争方式有了新的发展,军队的编制、指挥趋于复杂,战争对人们的战术、技术要求相应提高,因而军队的教育训练也更为重要。西周和商代相同,也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军事演习两条渠道对军队进行训练...[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一)从《易经》卦辞中反映出的军事思想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典籍之一,成书于西周时期。它既是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古占筮用书,又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古代哲学著作,其中也包含有军事方面的思想。宋朝的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说:“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其理一矣...[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二)从兵书佚文中反映出的军事思想

    兵书是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早在五帝时代,人们在长期反复的战争实践中就已产生了与当时战争形态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著录有《神农兵法》一篇、《蚩尤》两篇、《黄帝》十六篇等。进至商代,有了大...[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五、西周的国防建设

    西周建国后,特别是周公东征、基本上统一中原后,吸取了夏商两朝对诸侯方国控制不严、组织松散、形不成国家统一力量,以致一旦发生大的战争,王朝安危只能靠直接统治区的军队保卫的教训,除了在国防建设上实行封建制、宗法制...[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注释

    ①《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其军三单”。②《史记·周本纪》:“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③《竹书纪年统笺》卷六徐文靖笺:“按《帝王世纪》曰,‘帝乙复...[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一)常备军的类型和指挥系统

    各国常备军通常有三种类型:中央直辖的国家军队,边境县、郡的地方部队和国君、卿大夫的私属部队。国家军队仍和西周相同,以公室人员为骨干、国人为主体,是主力部队,平时驻屯国都,由中央直接控制。地方部队是和县、郡同步出...[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二)常备军的编制

    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国君,经常统率军队出征作战。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仍和西周相同,文武不分,没有专门的军事人才。卿大夫等贵族,平日掌管政事,战时指挥作战。他们都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既是政治家...[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三)常备军的兵源

    西周以来,国家常备军的兵源,主要来自“国人”。他们只服兵役,在经济上所受的剥削比“庶人”轻。但进入春秋后,战争、盟会以及演习等军事活动大为增加,不仅造成大批人员伤亡,而且经常影响国人耕种。服兵役还要自备军服、口...[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四)常备军的教育训练

    随着作战方式、军队编成和士兵成分的变化,军队的训练制度也相应地有所发展。与西周相比,主要变化有二:一是训练对象扩大了。组成常备军主体的士,有了和过去贵族差不多的教育条件。据说每80户便设有一所学校,选拔文武兼备的...[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

(一)战车的分类

    春秋时期的战车,较之西周的种类有所增加。西周战车,基本上是一种类型。由于战争规模日益扩大,战略战术不断发展,战场情况日趋复杂,军队机动速度逐渐增高,战车承担的任务也相对增多,从而导致分工渐细、种类增加。古文献对战...[继续阅读]

中国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