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佛教艺术史 > 列表
佛教艺术史 共有 67 个词条内容

二、士人佛书

    由于南北朝广建寺院庙宇、大开石窟造像,故而这一时期的佛教书法主要以摩崖刻石和造像龛记,这两种佛教书法形式具有强烈的典型意义。一些僧人怀抱极大的宗教热忱投入这类工作的实践之中,或主持设计,或亲自书丹,但绝大部分还...[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三、佛教写经与刻石

    魏晋南北朝译出的佛经典籍有几千部之多,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佛经乃是由梵文、西域语言转译成华语,再用书面语言记录缮写,产生了大规模、长期性的佛经抄写行为,也相应产生大批从事这一活动的写经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它导致...[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一、寺院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南北朝时期全国有永宁寺、建中寺、平等寺、建国寺等一百多座重要佛寺建筑。当时的佛寺平面多采取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的布局。受印度佛寺的布局影响,中国寺庙很多以塔立于寺的中心,平面方形,四面开门...[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二、佛塔

    这段时期,全国各地的寺庙里建造了很多的佛塔。中国的塔虽然仍藏舍利,但在随着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加深,佛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可以登临远眺,体现了中国民众对佛教的文化需求。南北朝...[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第五节 中国佛教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佛教音乐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魏时传入中国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及多样化阶段;三、隋唐时期的繁盛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全面民间化、世俗...[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一、隋代石窟与造像

    北周大定元年,隋王杨坚受禅,国号隋。开皇九年灭陈,虏陈后主,南北遂复统一。周武宗灭法之后至开皇元年,佛禁解除,文帝开皇、仁寿间,造像极盛。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便又“诏境内之尼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二、唐代石窟与造像

    李唐一代,文治武功俱盛。唐太宗嗣位,风气大开,唐太宗使玄奘西游,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自印度归来,先居弘福寺,后于大慈恩寺,从事译述,太宗为之作三藏圣教序,这说明皇室对佛教非常重视。盛唐之世,佛教经过武则天的大力倡导已是...[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三、五代十国佛教石窟与造像

    五代十国的半个世纪在历史上是中晚唐的继续,在石窟造像上,数量不多。就全国范围来说,五代十国石窟造像的地区,分布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四川的富顺、资阳、大足、广元,河南的龙门,河北的邯郸南响堂山、隆尧宣雾...[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一、隋代的佛教绘画

    隋代虽然只延续了三十余年,但它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社会局面。隋朝建国后即下诏恢复佛教,建寺造像。又营造东都,大起宫苑殿堂。隋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也为绘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统一,南北画家得以汇聚,接触和交流...[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二、唐代的佛教绘画

    唐代是壁画艺术极为辉煌的时代,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提倡,当时寺观遍布全国各地,长安洛阳之寺观规模尤为壮伟,有的在规模上甚至超了宫殿,皆以壁画装饰,奢华异常。当时著名的画家如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王维、韩斡、周...[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