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 列表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共有 166 个词条内容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对比项: 自省/立德,交友/忠信,学仁/传善。意旨: 君子通过自反心言行以验行自身求仁志向之坚确。旧解摘要:《四书辨疑》: “忠当以心言,信当以言论。心无私隐之谓忠,言有准实之谓信。”含义引申:此章曾子言被纳入《论语》首篇...[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对比项: 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行仁/学文。意旨: 爱分三类 (孝弟,敬贤,博爱),仁者“学文”(文化,文艺,人文学术) 以达之。旧解摘要:《四书剩言》: “姚立方云: ‘文,字也,非《诗》 《书》六艺之文。言弟子稍闲,使学字耳。’”《皇疏...[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对比项: 自重/学坚,忠信/友贤。意旨: 仁者自重,力于学友于贤,改过以迁善。旧解摘要:《集注》: “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韩诗外传》: “南假子曰: ‘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皇疏》: “此章所言谓慕其志而...[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对比项: 尊逝/敬祖,民纯/德厚。意旨: 送丧祭祖为联系过往、现在、未来三域存在者之仪节,亦为君子生命自广之方式。旧解摘要:《集解》: “孔曰: ‘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皇疏》: “...[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对比项: 心愿/践行,闻政/从政,谋利/行道。意旨: 仁者关怀天下而其践行则进退有方。旧解摘要:《吕氏春秋》: “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史记》: “孔子历七十二君。”《集解》: “郑曰: ‘言夫子行此...[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对比项: 安逸/畏难,勤行/慎言,友贤/问学。意旨: 仁者以学为志,勤学苦练,不耻下问。旧解摘要:《集注》: “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对比项: 贫谄/富骄,贫安/富让。意旨:君子安贫乐道,所志在仁,必不以富贵为念。旧解摘要:《吕氏春秋》: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如寒暑风雨之节矣。”《集注》: “谄,卑屈也。骄,矜肆也...[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对比项: 人知己/己知人。意旨: 君子以学为志,不求闻达,知人即为获知之途。旧解摘要:《集注》: “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反身录》: “吾人学非为人,之知不知原于己无损……惟是人不易知,知人实难……正直君子易知,邪...[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比项: 政/正,暴虐/仁德。意旨: 政即正,政治应为以治行正,而非以暴行霸。旧解摘要:《论语稽求篇》: “包氏无为之说,此汉儒掺和黄老之言,何晏本习讲老氏,援儒入道者。其作《集解》,固宜独据包说,专主无为。夫为政以德,正是有...[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比项: 政刑/无耻,德礼/知耻。意旨: 仁政最终目的,为求民众精神素质之提升,而非为仅助其依法谋利。旧解摘要:《集注》: “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盖虽不敢为恶...[继续阅读]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