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自然天道观和宇宙演化论
1998-06

《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一部黄老学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言神仙黄白之术。今天只有所谓的内21篇流传下来。全书体系比较庞杂,混有阴阳家、儒家、法家等各家思想,但中心是发挥老子思想。刘安及门客著此书的目的有二: 从个人讲,是为了探求避祸求福、养生保身之道; 从社会讲,是总结周秦以来的社会兴衰经验,探寻天道、人事的普遍规律、为汉帝国的长治久安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学说。因有人认为黄老学以治身为内、以治国为外,那么,书中言神仙黄白之术的应为内篇,今天传世的21篇当为外篇。
《淮南子》以道作为其宇宙观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无限的存在,它可大可小、在空间上包容一切,在时间上无穷无尽。它无形而实有,超越事物而独立存在。存在于宇宙和“气”之先的道自然化生天地万物,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依据。《淮南子》对道的描述,实际上是对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创造力和变化的赞美,道不具备人的精神和情感特征,它不主宰万物,没有超出自然的特征,是物质性的。《淮南子》的道论继承了战国时期稷下黄老学的思想,它虽也讲宇宙的构成,但主要是从宇宙形成的角度,即宇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探讨的。《淮南子》凭借当时有限的自然科学知识,发挥其高度的想象力和推断力,穷究天地剖判、宇宙演化,它所建立的宇宙生成的间架结构成为以后宇宙论的传统格式。但是,由于《淮南子》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所以它的宇宙论在《原道》、《俶真》、《天文》、《精神》、《诠言》、《泰族》等篇中,就彼此略有差异。《天文》篇认为,天地没有形状的时候叫做太昭,道开始于虚霩,虚霩生出宇宙,宇宙生元气,这都是浑一无象无形的最初阶段。元气产生后,开始向轻清和重浊两个方向分化,从而形成了天和地。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其精华集中体现为四时,散开则形成为万物。又说,道开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化为阴阳,阴阳交合而产生万物。《精神》篇的宇宙天道演化则分成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天地形成之前,当时没有形体之物,却包含着阴阳二气的萌动;第二阶段是天地已形成,万物具有了形体,气的粗陋成分形成虫,气的精华形成人。《俶真》篇则借用了《庄子·齐物论》的话来讲宇宙的演化过程。它抛弃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从万物发生时起,一步步向前追寻宇宙自然的演化。
《淮南子》的宇宙演化论,在许多地方用了大胆的想象以弥补科学知识的不足,虽然它没有摆脱时代的限制而受了神学的影响,承认天象运动与人类社会治乱有感应关系,但从总体上看,它描述的只是宇宙自身的演化过程,它认为是自然,而不是上帝或其他主宰创造了万物。因此,《淮南子》的宇宙论充满了自然的色彩,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在承认宇宙自然演化的基础上,它还用气的范畴具体描述了天象、四时、万物的变化,认为日、月、星、辰、水、火、风、雨、虫兽飞禽等自然物全是阴阳气化的产物,这就否定了有神论。



更多同类【文史百科】......
百科知识